展出理由:
作者乃德國最著名之詩人,於世界文學史上亦有著崇高地位。作者所...[顯示全部]
作者乃德國最著名之詩人,於世界文學史上亦有著崇高地位。作者所處時代,文學幾乎由浪漫主義所主宰,本書於字裡行間皆籠罩著浪漫氣息,然其非僅是一部普通的愛情小說,內容更反映作者歌德式的人生與人格中心之表現,追尋自由之解放,熱情之奔放,與當時社會青年間產生共鳴,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曾掀起「維特熱」,進而引發「閱讀熱」,此乃其為世界文學之瑰寶,歷久不衰、經典傳頌之價值所在。[顯示摘要]
版本說明:
此書第一版出版於德國1774年,同年出版第一部法譯本,據傳拿...[顯示全部]
此書第一版出版於德國1774年,同年出版第一部法譯本,據傳拿破崙讀了七遍左右。1775年德本重印七次,日後荷蘭、英國、義大利及俄國等國皆有譯本,歌德於1786年出版了修訂版,將較為粗糙的文句變得淨潔,人物描繪也較為平和,並有所增編。1900年起亦有多本中文譯本,商周、啟明及志文等出版社皆有出版,本書乃由帕米爾書店出版,郭沫若譯文,正文前有「引序」,後有「編者致告讀者」及「註釋」,全書最末又置有宗白華先生之解讀。[顯示摘要]
歷史上的意義:
作者生處歐洲專制主義與啓蒙運動的時代,隨著民主思潮日漸高漲,...[顯示全部]
作者生處歐洲專制主義與啓蒙運動的時代,隨著民主思潮日漸高漲,守舊與反舊、束縛與自由間的抗衡,內容則濃厚地表露對當時期封建制度的批判,亦反映出時代青年熱情勇敢地追尋自由、嚮往自然及不願屈服於社會的叛逆精神,更是狂飆突進運動最碩美的果實,體現著狂飆突進之精神,亦深深地反映當時代的社會背景與思想浪潮,對了解當時歐洲社會有不同層面的助益,具有深層的時代意義。[顯示摘要]
內容介紹:
小說採介乎敘述與抒情間的文體-信札體,既能展現詩意的文字,亦...[顯示全部]
小說採介乎敘述與抒情間的文體-信札體,既能展現詩意的文字,亦能如小說般敘事,為德國小說史之先河。書中主角是位崇尚自由且純潔多情的青年,他的熱情與現實格格不入,情感細膩以致世界的明暗皆為自我反射。內容主要描寫主角維特對綠蒂的感情從憧憬走向絕望,與綠蒂的相處皆為神聖又夢幻,然大夢初醒,終不敵現實之殘酷,又當時社會充斥著階級偏見等封建陋習,使之處處碰壁,最終以悲劇收場。於小說發展之尾端,維特曾為綠蒂譯讀「莪相」詩篇,其中念到:「我的哀時已近,狂風將到,吹打我的枝葉飄零!明朝有位行人,他是見過我韶年時分,他會來、會來,他的眼兒在這原野中四處把我找尋,可是我已無蹤影⋯⋯」詩句的哀調如同映著維特自身命運,彷若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使他崩潰。透過主角維特,濃厚地展現當時代青年極欲擺脫束縛、實踐心中的人生價值,並強烈抨擊封建陋習及解放自由的逆境精神。作者以富含詩意之筆真切地寫盡主角內心的起伏跌宕,更乃其自身生活經歷苦痛的反射之作,對於現代青年閱讀,亦有著心靈滋養,與強化智慧成長之效。[顯示摘要]
撰稿人:崔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