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理由:
為作者在撰寫《無花果集》和《弦外集》之餘所寫的零星作品。...[顯示全部]
為作者在撰寫《無花果集》和《弦外集》之餘所寫的零星作品。[顯示摘要]
版本說明:
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十日,初版,平裝版...[顯示全部]
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十日,初版,平裝版[顯示摘要]
歷史上的意義:
在作者期許自己的散文從《白鷺之歌》之後,能從形式到內容在一冊...[顯示全部]
在作者期許自己的散文從《白鷺之歌》之後,能從形式到內容在一冊中求得一致性與完整性中,本書是一例外。
[顯示摘要]
內容介紹:
蕭白,本名周仲勳,曾任小學教師。中日抗戰時加入青年服務隊從事...[顯示全部]
蕭白,本名周仲勳,曾任小學教師。中日抗戰時加入青年服務隊從事戰地服務,後赴四川從軍。民國三十七年來臺後,在軍旅中服務多年直到民國五十六年退役。曾任職於黎明文化公司出版部副主任,並參與「新文學叢刊」編輯,推出葉石濤、鄭清文、李喬等廿部作家自選集。民國六十四年以後專心筆耕之路,直至民國七十八年封筆。蕭白大約於民國三十三年就開始創作,在他的筆耕歷程中係先寫詩,後寫小說,而散文是在民國五十二年以後才開始撰寫;不過,光是他的散文作品就出版了24本之多。
作者將寫作視為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享受,許多年來著作豐富。於出版《白鷺之歌》之後,他便期許自己的散文是一個較具統一性的個別面貌;亦即,從形式到內容,在同一冊中儘可能地求得一致性與完整性。但,這樣的期許,惟有一九七O年出版的《葉笛》和本冊《花廊》算是例外,「不妨說之為我的散文中的另一類作品」〈前記〉。《花廊》是民國六O年到民國六十二年間的作品集結,係在撰寫《無花果集》和《弦外集》之餘所寫下的零星作品;其行文較為抒情,也可以說是一些生活的瑣記。之所以將本書題名為「花廊」,「無非指人生的一面,數十年來看盡多少花開花落,而春紅秋白,總是景色。人在其中,與遨遊長廊又有何異?」〈前記〉
他的生活閒適,除了讀書、寫作、習畫、蒔花之外,更多的閒暇便徜徉於山水之間,作者認為這應該是和他從小生長在農村有關;而他也難以忍受屋子的束縛,寧可荒山野水還己自在。加上那幾年作者依山而居,「朝夕與青林為隣,與白雲相對,自然得幾分閒適,情趣也就淡了。」〈前記〉這樣的心境與這份閒適、淡泊名利,反映在他的筆觸、文章內容上。本書將三十一篇文章分為五輯,即秋韻、山水冊、花廊、海之歌,以及山窗小記。
蕭白的散文有著靈秀的氣息,令人感到心曠神怡的同時,也汲取到來自文字底蘊的靈氣。當他寫著淙淙水流時,就像親耳聽見水流聲,親眼看見流水淙淙;當他形容森林的寧謐,就彷彿能感受到林木間的對話與氣息。他的文句排列、運用是富詩意的,這種詩的意象是打自作者的運筆中自然流瀉的;若再仔細咀嚼,其內含的哲理、意境、人生的粹煉、含蓄的幽默,從看似輕盈地像一層薄紗般的文句底下,隱約地透著。他的文句裡,還隱藏著一盞光。
「我覺得這片暮色才是最可口的晚餐,並同豐盛,奈何伸手不可摘,唯清新自在。走入這些溪谷,產生出竄入長巷的聯想,一重重的巒起峯疊,一泓汐的澗飛泉奔,一步一彎曲,空間擠成高深和狹長,……。」〈山中九月‧溪谷暮色裡〉
「隔著一帶水的蘆花灘,輕柔在下午的陽光下,蘆花在風裡搖,水上搖,霧的幻想裡搖,難怪你們要涉水過去。提起大喇叭褲管,然後清涼的水跳起來,吻你們的腿。涉水是一種跳躍的姿態,饑渴的姿態,在水中,你們便成了一隊彩羽鳥,也把腳下的溪水踩碎了;......。」〈水墨畫‧蘆花灘〉
「兩隻手抱起後腦,視線裡一隻鷂鷹叫過去,不容易發現的鷂鷹,迎風的兩隻翅翼彷彿兩柄利刀,把天空和日影裁切著,碎在河灘上,於是沙粒中也有牠的叫聲。」〈水墨畫‧鷂鷹〉
他的文章就像在跟你訴說什麼,就像在跟你閒話家常。你會同他一起進入他正在感知的小世界,屬於他一個人的小世界,屬於他和其他人所構築的小世界,靜謐、幽遠、談笑風聲;有時,恍若入桃花源,忽又觸及到人煙。「被譽為散文的貴族,並非偶然。」〈作者簡介‧水芙蓉出版社〉
[顯示摘要]
撰稿人:方美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