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理由:
吳晗先生(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為近代中...[顯示全部]
吳晗先生(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為近代中國著名的明史專家,其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教授,其後於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時,擔任北京市副市長,最後其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因《海瑞罷官》一劇遭到批鬥,遭虐致死獄中。此書為作者早年之著作,由此不難看出作者年輕時,在史學方面就有深厚的根基。[顯示摘要]
版本說明:
吳晗先生所撰的《歷史的鏡子》一書,是1945年由重慶生生出版...[顯示全部]
吳晗先生所撰的《歷史的鏡子》一書,是1945年由重慶生生出版社所出,最初版僅印一千本。[顯示摘要]
歷史上的意義:
此書並非是傳統正規的歷史專書,書中亦帶有許多作者自身的心境抒...[顯示全部]
此書並非是傳統正規的歷史專書,書中亦帶有許多作者自身的心境抒發,以及對當代時事的論述,但從許多歷史事例的援引中來看,不難瞭解作者本身於史學論述上的深厚基礎,對於中國傳統史書的閱讀相當廣博;而從許多歷史事件與當代事件的結合上來看,則不難發現作者於「史識」上的卓見,總能從細微、通識之事,剖析出一番說法,使之蔚然成理,因此專就此書的讀者而論,對於不同程度的讀者,皆能提供一番史學切入的觀點與角度,也都能有所收獲。[顯示摘要]
內容介紹:
吳晗先生所著得《歷史的鏡子》一書中,大致分為十八個章節,內容...[顯示全部]
吳晗先生所著得《歷史的鏡子》一書中,大致分為十八個章節,內容有〈論社會風氣〉、〈論貪汙〉、〈貪汙史的一章〉、〈生活與思想〉、〈文字與形式〉、〈報紙與輿論〉、〈治人與治法〉、〈歷史上君權的限制〉、〈歷史上政治的向心力和離心力〉、〈說士〉、〈宋代的兩次均產運動〉、〈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明代的奴隸和奴變〉、〈三百年前的歷史教育〉、〈論五四〉、〈論國籍之厄〉、〈附錄•史話〉、〈附錄•舊史新談〉等,由於書中論述,因為是以事為主,故並無明顯的歷史斷限,僅有幾個章節是專以朝代為主,其於章節則是從各朝各代之例來論事。[顯示摘要]
撰稿人:吳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