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理由:
白萩 /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白萩,本名何錦榮,一九三七年出生...[顯示全部]
白萩 /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白萩,本名何錦榮,一九三七年出生於台中市,今住高雄市。一九五五年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被喻為天才詩人。曾參加《藍星》、《現代詩》、《創世紀》等詩社,現為《笠》詩社同仁。作品廣被外譯,在國際間享有盛譽,著有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徵》、《香頌》、《詩廣場》、《自愛》、《觀測意象》;詩選集《白萩詩選》、《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詩論集《現代詩散論》。此本係作者第二本詩選集,收錄八十首,有部分作品與《白萩詩選》重複。此番以主題歸類,分為「有人」、「叫喊」、「自娛蓮」、「雁」、「新美街」、「重量」、「夕陽無語」、「廣場」等八輯。其中「叫喊」第一首〈羅盤〉,是其十八歲得獎之作,且看首節前兩行:「握一個宇宙,握一顆星,在這寂寞的海上/我們的船破浪前進,前進,像脫弓的流矢」語意堅定,氣魄豪邁,屬於勵志性浪漫風格。另一種表現情慾浪漫,融合物象,發揮得淋漓盡致,那就是「自娛蓮」首篇〈仙人掌〉:「眼光移過,在/那喘著氣的/被熱情燒燥了的/荒漠的/胸脯上/我逃避/我的丈夫/又舉起多毛的手,向我的腰摟來」。附錄梁景峰〈台灣之火/白萩詩集德文版序〉、陳文理〈我的丈夫白萩〉、蔡珠兒〈白萩詩集《詩廣場》討論會記實〉三篇及「白萩寫作年表」,是研究其人其作品的重要參考。作者曾自我要求,每一個形象都能載負思想,因此,要盡可能避免使用形容詞,如〈廣場〉第二節:「而銅像猶在堅持他的主義/對著無人的廣場/振臂高呼」銅像原本處於靜態,但在「堅持他的主義」帶動下,竟然「振臂高呼」,動態十足,意象鮮活。《混聲合唱/笠詩選》推崇作者具有「高超的操作語言能力和勇於嘗試實驗的精神」,其詩風的演變和戰後台灣現代詩潮流的方向,有極密切的關連。儘管他在二十世紀九○年代後期,即因身體出狀況,詩創作銳減,惟受其影響、啟發者,依然大有人在。[顯示摘要]
版本說明:
...[顯示全部]
[顯示摘要]
歷史上的意義:
...[顯示全部]
[顯示摘要]
內容介紹:
...[顯示全部]
[顯示摘要]
撰稿人:莊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