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理由:
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調查臺灣俚諺的成果之一。...[顯示全部]
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調查臺灣俚諺的成果之一。[顯示摘要]
版本說明:
大正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出版,精裝版...[顯示全部]
大正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出版,精裝版[顯示摘要]
歷史上的意義:
日本為了讓在臺的殖民政策便於推展和管理,大規模調查臺灣的舊慣...[顯示全部]
日本為了讓在臺的殖民政策便於推展和管理,大規模調查臺灣的舊慣、風俗、俚諺等;此本是該年代的調查成果之一,現今的重要文獻。[顯示摘要]
內容介紹:
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日本人因馬關條約取得在臺統治權成...[顯示全部]
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日本人因馬關條約取得在臺統治權成立總督府後,在民政局下設立學務部,掌理全臺的教育行政;而在一九一九年(大正八年)之前,民政長官(或稱民政局長官)為臺灣總督的左右手。在此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為了推行殖民政策以作施政參考,自一八九六年的一月起,即在民政局下設立臨時調查股,針對臺灣的制度、風俗、習慣等進行調查;而更為了更迅速了解所統理的殖民地以便於管理,於一九O一年,總督府將調查予以制度化,成立了「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於一九一九年,大正八年因研究工作結束而裁撤),針對臺灣的慣習進行深入且為官方的田野調查,並採擷臺灣人民的生活影像,分有法制部(公、私法)和「與農工商經濟相關舊慣」的調查部;後來,發現漢族和原住民的生活習性差異太大,便再增設「蕃族科」。在此時期參與臺語調查、研究、編纂等工作的人,除了主導者小川尚義外,實際參與編纂的人有總督府學務課編修書記平澤平七(又名平澤丁東)、總督府囑託伊能嘉矩等人。另,在總督府學務課以外的單位也有以業餘身份參與其中的研究者,像是臺北地方法院通譯片崗巖、東方孝義等人。
此本《臺灣俚諺集覽》為「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仍在運作時期所出版的,由民政局的學務部編纂,編修書記平澤七為主要編纂人,臺灣人(在本書稱本島人,是日本人對臺灣人的統稱)蔡啟華、潘濟堂、陳清輝協助編輯,再由臺灣語言的先驅者小川尚義(任編修官)進行校閱。該時期身為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左右手之民政長官內田嘉吉於本書的序中說:「俚語與諺語乃是風俗習慣之結晶,且是其民族思想的寫照。雖言簡卻意深,為經過百年所淬煉而成之境界,隻字片語裡潛藏著無限的妙趣與寓意。因為從這些文字中能夠稍微窺見其社會風俗以及地方民情,也可以從這些文字的寓意中看出有諷刺當代社會的意味,所以我們不應忽視,因而在本島各處研究台灣俚諺。」由是,本書搜集了臺灣人使用的泉州語與漳州語中的俚諺類,共四千三百多則,並加上註解以便了解。
嚴格來說,此本並不限於俚諺的搜羅,更採錄了譬喻、成語、故事、俗傳、當地語、隱語、異名等一般人口中所得的膾炙人口的詞條語句。編纂者將這幾千則俚諺,根據句子中所含有主要語詞文或意義分成二十篇,篇中再以一百三十九類細項作分類。例如,天文地理篇中包括天地、日月星辰、晝夜、雷、四時季節等,神佛篇中包括神佛、鬼神、咒詛。道德篇中包括善惡正邪、忠孝、忍耐、勤儉、禮義等,人篇中包括人物、君子小人、主客、婢僕、乞食、賭博、人情等。另外,因為廈門音介於泉州音與漳州音之間,並兼具兩者特質,且容易用日語的五十音作標示並讀出,所以,裡頭的語詞所使用的發音主要是以廈門音為標準。文本中的解釋大多先翻譯原文的意義,然後再加註一層更加詳細的解釋或說明其出處,而有和日本的俚諺意思相近者,更將附上該句日本俚諺以作為對照。卷末附上日語五十音索引以方便檢索,而〈凡例〉中將書裡使用的特別符號假名與符號列出以更易閱讀與理解,包括符號假名、出氣音符號以及上平、上聲、上去、上入等八聲符號。
在此例舉幾則本書俚諺與註解:
原句:挟別人的肉 飼大姑
解釋:挟別人的肉來給姑姑吃。○意指穿別人的犢鼻褲去相撲。
原句:尫姨 順話尾
解釋:巫女總聽人家的敘述來給答案。○意指沒有實際判斷的能力只有一知半解。
原句:欄榭好栽花 栽花自然發
書裡有解釋,更引此句出處,「司馬溫公有獨樂園 納園子呂直游治園有得 每年欲多納錢 公不愛曰 欄榭好栽花 栽花自然發 仁義莫交財 交財仁義絕。」
原句:家中無才子 官從何處來
書裡有解釋,更引此句出處,「宋呂文穆公及從子文靖公從子正献公皆宰相穆公自足曰家中無才子 官從何處來。」
[顯示摘要]
撰稿人:方美琇小姐